立足中国研究,造福全球患者:胸科医院多项肺
采访对象供图
2020年4月,由陆舜教授领衔的临床研究获得成功,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世界第二的肺癌第三代EGFR靶向药“阿美替尼”获批上市,打破了中国晚期肺癌治疗耐药后只能依赖一种进口药的困境。其后,经过临床实践检验,阿美替尼在晚期肺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中也显示出了优越的疗效和安全性,成功纳入医保,惠及众多中国患者。
洛拉替尼是国际上三代ALK肺癌靶向治疗新药。近日,由陆舜教授团队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团队领衔的临床研究“一项在接受过ALK抑制剂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中国患者中评估LORLATINIB(PF-0)单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II期、多中心、开放性、双队列研究”获得成功。这是全球首个仅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三代ALK-TKI后线治疗的研究,其结果和全球研究一致,且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患者获益情况。研究结果证实了洛拉替尼的超强疗效和颅内控制率,在接受过二代ALK抑制剂的患者中,依然能发挥出色疗效,且具有优秀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基于此项研究成果,今年4月,洛拉替尼已在中国成功获批上市,为更多肺癌患者创造了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机会。
陆舜教授团队牵头全国40余家单位,启动了评估阿美替尼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的AENEAS研究。这是全球首个仅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三代靶向单药一线治疗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患者获益情况,对整个亚裔人群的治疗也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研究主要成员,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简红说。
日前,新药研发领域传来重要利好消息:由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领衔的团队相继完成了多项肺癌靶向、免疫药物临床研究,获得突破性成果。其中,全球首个针对中国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三代EGFR-TKI靶向药物“阿美替尼”的临床研究,表明“阿美替尼”取得了三代靶向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中最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其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于国际顶尖肿瘤学杂志。
“临床研究要从临床上去找问题,找思路,科研成果最终要能够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说。早在2018年,肺癌免疫新辅助治疗在中国开始兴起不久,陆舜教授就带领团队,将研究的思路聚焦在“揭示免疫新辅助治疗对患者影响及疗效的生物标志物”这一国际难题上。临床上,目前最通用的方式是运用PD-L1来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但实际上,仅仅这样的预测还远远不够。在陆舜教授指导下,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周箴团队牵头开展了“同源重组缺陷(HRD)可以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新辅助治疗的疗效”的临床研究。团队创新探索了一种基于同源重组缺陷 (HRD)的基因检测方法,并分析患者的基因组变化及其与治疗影响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HRD检测能进一步揭示和预测了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在免疫治疗中可作为PD-L1检测的强有力的辅助生物标志物。PD-L1表达不强的患者,如果HRD检测异常,其免疫新辅助治疗仍然可能获得较理想的疗效。该成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新辅助的临床决策与方案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指标,能让医生们在制定免疫新辅助治疗方案时获得更多精准的信息,也能让更多患者获益。
研究共纳入429例中国患者,证明在有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中,“阿美替尼”较于一代靶向药“吉非替尼”,能明显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从9.9个月提高到了19.3个月,将疾病进展的风险降低了62%。
施女士在2019年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口服“阿美替尼”后,如今总生存时间已经超过41个月。像这样的脑转移患者,AENEAS研究共入组了115例,研究表明,脑转移亚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从8.2个月(吉非替尼)提高到15.3个月(阿美替尼)。
L858R突变在所有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中约占40-45%,临床治疗上属于比较棘手的一类。在阿美替尼之前,临床上的三代靶向药大多依赖进口,例如泰瑞沙,之前临床研究显示,在一线治疗中,亚裔L858R亚组的病人并不能在泰瑞沙中获益。而这一“僵局”被阿美替尼突破。针对L858R突变亚组的研究,无进展生存期(PFS)也从8.3个月(吉非替尼)提高到13.4个月(阿美替尼)。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上一篇:港股异动︱康方生物-B(09926)涨近6% 多个产品临床
下一篇:湖南疾控招募“新冠病毒mRNA疫苗临床研究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