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饮食不吃晚餐可减肥?广州医生发起临床研
现代人的减肥方式多样,有的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的生酮饮食,有的人选择不吃肉只吃蔬果主食,有的减肥方式在进食时间上也有讲究:按照古人“过午不食”的说法,坚持不吃晚餐。不同的减肥方式各有争议,也亟需有临床研究去验证其长期疗效。
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填补了限时饮食是否有效的空白,并且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也是我国代谢领域在该刊物发表的首个临床干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探讨了在均衡饮食前提下,限时饮食与单纯限制能量摄入在减重方面的长期临床疗效,以及对代谢改善方面的影响。
昨日,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分泌代谢科张惠杰团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相关研究成果,并针对热点减肥问题进行了解答。张惠杰表示,从研究结果看,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只要限制摄入的热量,无论是否“过午不食”,都有明显的减肥效果,而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在实际生活中,“过午不食”通过少吃一顿其重点是可达到限制热量摄入的效果,更容易实行和推广。
张惠杰教授解读研究成果。
试验:139名成年肥胖患者长达一年的减肥实践
近十几年来肥胖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超过一半成人超重/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0%和10.4%。研究显示,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相关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大多数是由饮食热量摄入过多与活动减少引起的能量不平衡引起的。
限时饮食是一种流行的轻断食模式,它将每天的进食时间窗限制到8至10个小时(比如本研究采用的认可度较高的上午8点至下午4点进食时间窗),因其简单易行且能够有效降低饮食能量摄入、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紊乱而备受关注。然而,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其与单纯热量限制相比,在减重和代谢改善方面的长期临床疗效尚未得到充分评估。为此,张惠杰团队发起这项原创性临床试验,探究限时饮食和常规能量限制干预对肥胖患者的体重和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影响。
从一千多名患者中筛选出139名成年肥胖患者入组,张惠杰团队将他们随机分为限时饮食组(限制每日进食时间为8:00-16:00)和常规能量限制组(不限制任何进食时间),开展了长达一年的减肥实践试验。两组均接受相同的能量限制(男性1500-1800千卡/天,女性1200-1500千卡/天),这种饮食方式是均衡饮食的,如维持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40-55%,蛋白质15-20%,脂肪20-30%的均衡膳食模式。研究团队利用智能手机app对肥胖患者的饮食进行监督指导,所有的肥胖患者对所摄入的食物进行称重、拍摄、并将记录和进食时间上传到app,营养师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和评估肥胖患者每日的热量摄入和营养素含量,并将计算结果和建议指导及时反馈给肥胖患者。干预期间肥胖患者仅接受行为方式的指导咨询,不要求其改变运动习惯或活动水平。
数据:两组患者平均减重6-8公斤,效果相近
研究发现,限时饮食与常规能量限制两种饮食模式干预下,所有肥胖患者平均能量摄入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两种饮食模式均得到肥胖患者良好的依从,两组的饮食达标率均在80%以上。干预12个月后,限时饮食组较基线平均体重减轻8.0 kg,常规能量限制组平均体重减轻6.3 kg,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组间差异: -1.8 kg; 95% 置信区间,-4.0 to 0.4; P = 0.11)。与干预前相比,限时饮食组的肥胖患者腰围减少了8.6cm,常规能量限制组患者减少了7.2cm。此外,与常规能量限制相比,8小时限时饮食在改善全身脂肪含量、内脏脂肪、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等代谢危险因素方面也产生了类似的效果。在试验期间无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限时饮食干预是体重管理的安全、有效且可替代的选择,同时强调了限制能量摄入在限时饮食模式发挥减重疗效的重要作用。
张惠杰介绍,这项原创性研究充分论证了坚持限时饮食的同时限制热量摄入的减重策略对减轻肥胖患者体重的长期影响,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时间限制性节食的肥胖治疗模式主要得益于能量限制,该研究革新了过去对节食模式的传统认识,为肥胖患者饮食干预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创新性的临床证据。研究论证了限时饮食干预是体重管理中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选择,同时强调了限制能量摄入在限时饮食模式发挥减重疗效中的重要作用,专家建议,肥胖患者可在专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及专业的营养师的指导下,古法今用,安全、科学、有效的减重体重,改善代谢,促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