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徐
徐建青教授表示,四大因素决定了疫情可能会持续发展。第一,病毒源头依然不清;第二,是否存在中间宿主;第三,无症状感染者难筛选;第四,局部性感染者不能形成免疫记忆,易感人群基数还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1月11日8时,全球新冠病毒肺炎累计确诊病例为5144.04万例,其中新增12.68万例,累计死亡127.24万例,累计治愈3587.18万例。中国以外累计确诊5134.82万例,占全球99.82%。
新冠疫情发展至今,疫苗话题热度持续升温。什么样的疫苗算是好疫苗?病毒变异以后,疫苗是否会失效?为什么科研机构研发实力强,产品的开发进度却如此缓慢?未来疫情会如何走?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2020上海丝路方舟建康论坛”作为重要配套项目在沪成功举行。会议间隙,《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了疫苗研发领域的专家、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徐建青教授,听他讲述关于疫情演变趋势以及新冠疫苗研发进度等问题。
四大因素决定疫情发展
“新冠疫情既出乎预料,也合乎预料。”徐建青说道,从早期已有知识来判断,四大因素决定了疫情可能会持续发展。
第一,病毒源头依然不清。“到现在为止,我们依然不清楚源头在哪以及自然宿主是谁。早期有研究认为,蝙蝠可能是自然宿主,但目前依然缺乏更好的证据。也有研究认为穿山甲是自然宿主,但穿山甲身上找到的冠状病毒序列与人身上找到的冠状病毒序列差距更远。所以现在倾向于蝙蝠是自然宿主,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第二,是否存在中间宿主?“比如说2003年的SARS的时候,果子狸是中间宿主,但这次新冠病毒的传播到底有没有中间宿主,到现在为止还是不了解。”
第三,无症状感染者难筛选。“这次新冠发生了独有的感染情况,即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以及感染后存在很长的潜伏期。这两个问题导致我们很难把感染者从人群中清晰地筛选出来。如果筛选不出来,它就有机会持续传给别人。这也是疫情可能再次暴发的一个源头。”
第四,局部性感染者不能形成免疫记忆,易感人群基数还在。“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大量的无症状感染,会使得人群难以形成长久的免疫记忆。”
徐建青认为,在上述四大因素的作用下,疫情会持续发展的风险很大。但是,未来疫情到底走向如何,除非实现有效疫苗的普及,否则还是要取决于社会的控制力度。
好的疫苗要双管齐下
“疫苗的有效性,取决于中和抗体滴度和T细胞应答水平。”徐建青教授在采访中说道。通俗来说,疫苗的有效性取决于疫苗刺激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速度和浓度。
针对上述两个指标,徐建青教授介绍,纵观目前国内国际上正在研发的疫苗,它们一部分偏向于抗体应答,一部分偏向于T细胞应答,也有疫苗是同时兼顾两者。他强调,“一款好疫苗,在抗体应答上最好聚焦到受体结合域,即RBD区,这样疫苗可能产生的抗体依赖性、致病性等问题就会被削弱。”
在T细胞应答方面,徐建青提出,“最好T细胞应答是Th1(辅助型T细胞1)类应答。同时,它活化CD8的(一种白细胞分化抗原,为部分T细胞表面所具有的一种糖蛋白,用以辅助T细胞受体识别抗原,并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应答,最好能聚焦到病毒早期的一些蛋白,即某些调控蛋白。让在病毒刚刚探出头来时,T细胞应答就能把它消灭掉。”
徐建青透露,他带领的团队目前设计的疫苗是以RBD区作为免疫源,并结合病毒在早期表达的蛋白,活化其T细胞,从而形成既能够活化中和抗体,又能够有效活化CD8 T细胞应答的疫苗。同时,该款产品在T细胞疫苗设计上,覆盖了目前包括SARS病毒、MERS病毒、新冠病毒,以及存在于蝙蝠体内的一些冠状病毒,是个广谱的疫苗设计。
关于病毒变异后疫苗是否会失效的问题,徐建青表示,病毒变异是永恒的,但对疫苗影响是有限的。“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一定会变异。变异有两种,一是被动变异,即由于病毒进入了一个新宿主体内,要适应新宿主的环境所发生的改变。另一种是主动变异。从目前对于冠状病毒的了解来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使病毒变异,其能逃出疫苗攻击、使疫苗失效的可能性并不大。不过,这点还需后续的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