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格宁教授:发展临床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助力
在临床中,外科往往是一个看起来“帅气”的工作,他们用冷静的头脑、精湛的技术、有利的器械帮助患者解决病痛。身着绿色手术服,头戴蓝色手术帽,手执锋利手术刀......外科医生的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
除了在手术台上挥洒热血,外科医生沉淀下来的临床研究与临床数据尤其值得深耕细作。10月25日,在第九届国际胸部肿瘤西子论坛上,上海肺科医院的姜格宁教授从外科研究与数据库建设角度出发,讲述了胸外科的蓬勃发展之路。
外科研究现状严峻
“《Annals of Surgery》上报道的NIH数据显示,2007-2014年外科获得NIH基金的比例下降了27%,同时《Nature》上也有相似报道指出,政府机构应该鼓励外科医生将患者治疗与科学研究相联系。”姜格宁教授首先回顾了外科研究的现状,强调了外科研究亟需受临床重视。
姜格宁教授表示,现代医学正在从经验主义时代、循证医学时代进入个体化的精准医学时代,在这其中,科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胸外科也在围绕“数据库的建设”和“临床试验的开展”向精准医学模式转变,这样利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临床指南,利于提升医院的学科地位。
数据库建设:四要素发展
临床数据种类多,数量大,可以说建立临床数据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管理。姜格宁教授表示,完整的系统建设应该从患者进入社区医院的初诊一直到出院后的随访,而针对胸外科的临床数据库建设,他强调了四个要素。
进行专业的人员配备:涵盖临床医师、职业护士、数据库录入专员、随访专员、数据库维护人员等等。
采用模块化数据录入:定期与临床病历检查系统相关联,从而实时摘取患者数据。
进行严格的数据审查:包括定期对数据库数据质量和安全进行评估。
保障数据库的维护与更新:设置结构化定量,定期维护满足临床研究的需要。
收集了大量数据后,针对数据质量,姜格宁教授指出要从其完整性和可靠性方面进行质量评分,从而进行结果比较,他还特别展示了上海市肺科医院的数据库结构。
临床试验研究:相对缺乏待创新
姜格宁教授及其团队在胸外科临床试验研究方向上同样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对现有cliniclatrials.gov上注册的、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进行了回顾总结,从而进一步了解肺癌胸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为今后的临床研究寻找到了方向。
姜格宁教授及其团队发现,在肺癌领域,手术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方向占主要,围术期管理、基础研究、术前后检查相关的研究方向则位列其后。
从姜格宁教授分享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手术研究方向上,涉及早期肺癌手术方式、手术vs 立体定向放疗、术中定位成像技术以及VATS孔数、RATS vs VATS、开胸 vs 微创等话题较多。
在新辅助治疗的研究方向上,他们发现涉及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放化疗的话题较多,而我国医生更关注辅助或新辅助靶向治疗,针对免疫治疗、传统放化疗进行的研究较少。
通过多项临床研究分析姜格宁教授也总结到,相比于国外研究,我国手术相关的研究存在滞后问题,基础相关性研究和新检查、筛查技术相关的研究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