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治法辅助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进展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由于腹腔内粘连而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一种疾病,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40%~60%[1]。临床上以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为最多。发病原因多有腹腔手术、创伤或感染史等,而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是手术常见并发症。有资料报道,腹部外科手术约90%有粘连,40%以上会引起粘连性肠梗阻。
1.中医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认识
1.1中医对肠梗阻的一般认识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临床以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为主要表现形式,严重者可发展为肠绞窄坏死甚至死亡。中医的“关格”“肠结”“腹痛”“积聚”等类似本病。《医学衷中参西录》日“肠结最为紧要,恒于人性命有关”。《灵枢·四时气篇》日“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腹中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指出梗阻部位在胃肠。
1.2中医对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由于众多急腹症手术病人本身存在湿热、痰阻、瘀滞和饮食积滞等病理机制,而腹部手术损伤脏腑气血经络,破坏脏腑气机的正常运行并耗伤气血津液,更有碍脾胃、大小肠的气机升降。胃肠气机阻滞,传导、通降失常,则胃脘、腹部胀满疼痛;若气机阻塞严重,上不得嗳气,下不得矢气,气聚而不散,则脘腹胀痛加剧;胃气痞塞,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至呕吐;胃气不通,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则见便闭。即表现为“痛、吐、胀、闭”四大症状。由于手术损伤,气机不利,气滞血瘀,瘀久化热,所以“气滞”、“血瘀”、“不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寒凝、湿热、血瘀、食积等均可导致肠梗阻,故要以“通”为主,活血通络,通腑降浊。李东垣《医学发明·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强调“通则不痛”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医学入门》日:“关格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大承气汤下之。”指出大承气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剂。《医学真传》日:“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总结了本病的治疗原则。
2.中药外治法
对于非绞窄性的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一般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多种多样,综合来说可概括为减少梗阻上段肠管压力,保持梗阻下段肠管通畅,疏通梗阻,排空肠内容物,维持机体内环境,预防肠道菌群感染等。
中医临床多用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由于内服汤剂增加患者胃肠负担,部分病人不能耐受,所以临床上也采用不同的中药外治法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2.1中药敷脐
冼健元等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敷脐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50例。中药组成:大黄50g、枳实30g、厚朴10g、芒硝75g、莱菔子60g、木香10g、槟榔10g、黄芩25g等。把上药研细末,加少许蜂蜜,陈醋调成膏状,平敷于脐腹部。用后若药物干燥,再用陈醋注入调湿,每次药物使用24小时后弃去,1次/日,5天为一疗程。结果:痊愈85例,显效46例,继续治疗l~2个疗程均达痊愈;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7.3%。宋易华等予苦寒泻下中药外敷神阙穴。药物组成:大黄20g、厚朴20g、枳实20g、莱菔子15g、木香15g、赤芍药15g、冰片6g。上药研成细末,用香油调成稠糊状,外敷神阙穴,以塑料薄膜封包外固定,每日更换1次,1周为一个疗程。共36例,治愈26例(72.2%),好
转8例(22.2%),无效2例(5.6%),总有效率94.4%。宋景戈将粘连性肠梗阻分为肠腑热结证和肠腑寒凝证两型。肠腑热结证用纯净芒硝300g,肠腑寒凝证用吴茱萸300g,略炒黄,加热至43~44℃,两者均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脐部,每8小时更换1次,整个疗程至肠梗阻完全缓解或不缓解中转手术。总有效率93.75%。汤晓东等用桃红松解散外敷神阙穴治疗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0例,治愈2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是96.67%。具体方法:当归、丹参、红花、桃仁、厚朴、元胡、白术、生白芍、陈皮、甘草、赤芍各等分,粉碎后装入一个10 em×10 em的粉红色纯棉布包中,敷于神阙穴,温水袋热敷或红外线理疗,每次20~30分钟,3次/天。药包平时戴在身上,4天为一疗程。郭宏瑁等。在基础方药口服的前提下以神阙穴外贴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组方:白芷、小茴香、檀香、大黄、赤芍、厚朴、木香、枳实、大腹皮各30g,芒硝10g,共研末,鸡蛋清调糊状,6g次,敷于脐部,2次/天。总有效率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