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应用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
0 引言
胫腓骨骨折是全身骨折最为常见的骨折位置,胫骨实质是连接股骨进行承重的重要骨骼,而腓骨是附连小腿的骨骼组成,在人体之中占据近两成的承重作用,通常是由于高能量外伤致使的骨折,如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影响周围神经以及血管,增加损伤可能,直接影响后续运动功能、血液循环功能的预后表现[1]。目前此类骨折通常是使用手术进行治疗,内固定的方式是保障移位恢复、减少神经损伤的最有效方式,如何选择更有效的手术方式,保障患者预后是临床骨科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次研究特别选取了97 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探究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情况,现报道如下[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会审核并批准后,特别选取2017 年11 月至2019 年9 月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97 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是由于交通事故、击打、坠落以及其他原因致伤,严格遵循随机、双盲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中48 例患者,观察组中49 例患者。对照组中26 例男性,22 例女性,年龄35~60 周岁,平均(45.)周岁,受伤时长1~9 h,平均(3.)h;观察组中27 例男性,22 例女性,年龄35~59 周岁,平均(44.)周岁,受伤时长1~10 h,平均(3.)h。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比较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均应当排除以下存在:(1)伴随恶性肿瘤患者;(2)合并存在多处骨折患者;(3)并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将患者患处作为中心点,将小腿前侧的皮肤以及各类组织进行切开,将骨折位置进行充分暴露,首先将坏死的组织进行清理和复位,将胫骨结节作为进针点,然后由此位置将交锁髓内钉放置于其中直到远端髓腔位置处,然后根据由远到近的位置依次将锁钉进行安置固定加压,层层缝合切口,术后进行常规消毒抗炎治疗。
观察组患者予以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对患者髌骨韧带上行皮肤进行清洗消毒然后以此为切口进行切开,同样于胫骨结节进行进针处理,然后进行钻孔,将髓腔进行扩张,然后放置入交锁髓内钉,使用X 光线进行辅助治疗,确定患处骨折成功复位之后进行固定加压处理。
1.3 效果判定
护理人员需要后续追踪并观察所有患者具体恢复情况,有效:影像学检查骨折位置恢复良好,并且在半年各项基础功能得到恢复;好转:患者骨折位置对位在80%以上,角度在10°以内,患者行走、负重等基础功能部分受限,在10 个月内各项基础功能得到恢复;无效:均无以上表现出现。总有效率=(有效+好转)/总例数×100%。详细记录患者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长以及留院休养时长等临床表现。在追踪随访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若出现应当联系主治医师,通知患者进行复查[3]。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参数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n(%)]组别 例数 有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对照组 48 22(45.83) 10(20.83) 16(33.33) 32(66.67)观察组 49 31(63.27) 14(28.57) 4(8.16) 45(91.84)χ2 2.079 0.758 8.000 8.000 P 0.149 0.384 0.005 0.005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长以及留院休养时长等临床表现中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参数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表现(±s)组别 例数 手术时长(min)骨折愈合时长(周)留院休养时长(d)对照组 48 84. 17. 18.观察组 49 60. 13. 12. t 17.619 6.620 6.903 P 0.000 0.000 0.000
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但通过后期治疗干预后均得到改善,不影响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总几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参数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出现情况[n(%)]组别 例数 切口感染 骨不连 成角愈合 总发生对照组 48 4(8.33) 3(6.25) 2(4.17) 9(18.75)观察组 49 1(2.04) 1(2.04) 0(0) 2(4.08)χ2 1.846 1.020 2.020 4.714 P 0.174 0.312 0.155 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