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疗法新进展:聚焦取向心理疗法述评
聚焦取向心理疗法(Focusing-Oriented Therapy,FOT)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尤金·简德林(Eugene Gendlin)在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的以体验过程为核心的心理疗法,聚焦取向疗法有一个阶段也称为体验疗法。体验疗法与以人为中心疗法成为当代人本心理疗法的主要根基,并在1997年7月8日成立了世界以人为中心和体验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协会。聚焦取向心理疗法1986年成立了以纽约国际聚焦研究所为核心的国际聚焦学会(The Focusing Institute,TFI),经过多年发展,其影响也在日益扩大和发展,并延伸出对精神分裂症工作十分有效的先期疗法(Pre-therapy),对婚姻和个体治疗有实证疗效的情绪聚焦疗法(EFT)等。创始人简德林因其为心理学和哲学做出的贡献,曾四次荣膺美国心理学会(APA)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1.聚焦取向心理疗法的起源 1.1产生背景 聚焦取向心理疗法的起源,源自以人为中心创始人卡尔·罗杰斯 (Carl Ranson Rogers,1902-1987)领导的临床研究,在芝加哥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对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过程研究中,他们试图发现究竟是什么促成了有效的治疗[1]。简德林在罗杰斯团队的工作中注意到,除了以人为中心疗法所总结的共情、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外,来访者对自身当下体验过程的关注和描述,将进一步促进来访者的疗愈。因此促进来访者对体验过程的正念觉察,以及对所觉察体验过程的描述表达,是心理咨询师有效促进来访者疗愈的新关键。简德林将“体验自己与内在身体意识相联系的特别的过程”命名为聚焦(focusing)。 由此,简德林由此将聚焦体验过程为核心的心理疗法即为聚焦取向心理疗法(Focusing-Oriented Therapy,FOT)[2],最终确定了聚焦在人本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定位。 1.2理论基础 聚焦取向心理疗法理论扎根于哲学解释学,简德林注意到在临床中所发现的来访者对自身体验过程的关注和描述会促进疗愈的现象,这与哲学解释学创始人狄尔泰关于“体验过程即人类感受感知世界的所有意识现象”的描述相一致[3],这一体验过程将促进生命何者为真的领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认为,觉察的姿态——对当下时刻进行有意和不加评判的注意——可以转化我们的体验[4]。而人类对自身的返身性觉察意识将促进整个身心过程的健康发展及疗愈。 前返身的身体过程与当下返身觉察意识的相遇,构成了体验从内隐到外显过程中的生化作用。当下返身的体验过程,如果停滞无法被返身觉察,往往形成心身困扰感,以至于严重固结为心理障碍。而“有机体是一种能够持续重新生成自身的环境互动”[5]。人类的生命过程即体验过程,是不停止的交互生成的自组织的动态过程,新的体验是在各种复杂系统关系作用过程中运作和生成,生命是川流不息的动态体验之流[6]。以开放而具有返身觉察性的态度来面对所产生的各种经验及其转变,将促进生命健康的成长。麦迪逊(Madison)探讨了简德林的心理治疗工作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整合,认为聚焦取向心理治疗即是一种可感知的存在主义[7]。 2.FOT的临床技术与实证研究 2.1临床技术 聚焦取向疗法基于体验过程的理论所发展的最关键的临床工作方式,是体验性反应技术。 体验性反应,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返身性觉察体验过程和生成描述的重点。聚焦取向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陈述进行共同身体过程的反应[6],以协助来访者对自身的体会进行感受、反思和命名。简德林强调,咨询师的反应要符合来访者的体验,同时对来访者体验回应的促进也包括了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开放的体验过程。如果缺乏体验性反应的工作,聚焦取向心理疗法就无法真正有效开展。 案例咨访对话: 来访者:(沉默一分钟)…(流泪了) 咨询师:(静静的等待了二分钟)我注意到你好像感受到了什么? 来访者:是的!委屈。 咨询师:委屈,感到一种受伤的感觉。 来访者:不是受伤,而是一种苦心和努力无法被人理解的感受,好像没有价值一样。 咨询师:恩!一种没有被理解的委屈,好像自己的努力和苦心都没有价值。 在案例片段中,咨询师的体验式反应在表面看只是跟随了来访者的话语,其实是尝试性的理解来访者的体会,并且由此协助来访者再次明确感受自身的体会,使得来访者对自身的体会推进领悟,获得促进性因素。这一技术的特点在于贴近来访者的体会,并推进来访者的体会更准确、深入并有所拓展,以获得领悟性转变。 聚焦体验过程的工作方式,由于面对复杂的临床情况,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也相应发展了不同层面的具体技术指南。 其一,对还没有产生返身觉察的来访者,运用引导觉察体会技术(Felt sense):即咨询师有意识地引导来访者接近自身的体会,或者协助来访者发现自身面对问题、事件、情景时的整体性感受,并对这个整体性感受保持关注,这是聚焦体验过程的基础; 其二,对觉察自身体会但还没有确认体会的来访者,运用把手(handle)和交互感应技术(Resonating):把手是指在来访者能够关注自身体会时,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对体会保持持续关注,并用恰当的词语、短语或意象对体会进行命名性描述和表达;然后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反复感受体会和命名的这个词语,感受两者能否产生共鸣性连接,允许体会和词语有所变化,直到词语刚好能描述体会的特质,这个过程就是交互感应; 其三,对已经觉察和确认体会但还未深入的来访者,运用各类叩问技术(Asking):如协助来访者聚焦体会,仔细推敲、接触它,并叩问:“这种胸口胀的体会想表达一些什么?”或“这种感觉里包括什么?”体验体会,直到伴随转化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感觉或顿悟性推进 其四,对已经领悟体会产生转化性工作的来访者,运用接纳性技术(Receiving):在体会产生顿悟性转化时,协助来访者友善地接纳自身这种转变带来的一切,并扩展到生活中去; 其五,对在深入过程中暂时无法推进的来访者,运用安住当下技术(being):当体会暂时无法顿悟推进时,协助来访者拓展体会所处的心理空间,尝试与体会以平常心共处。 以上这些技术,可以在聚焦过程中有序进行,也可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同时,简德林团队也在临床工作中发展出来访者的自助技术,便捷地帮助自己处理简单问题、改善情绪。概括为聚焦六步指南:即腾出空间、体会、把手、交互感应、叩问、接纳,并在2003年新版的《聚焦心理》中完整介绍了聚焦的自助性练习方法[8]。 2.2实证研究 简德林和同事最初与罗杰斯团队工作时,即根据临床研究编制了用于测量来访者临床过程中“体验水平”与临床有效关系的体验量表(The Experiencing Level Scale,EXP)[9][10];Sachse又编制了与EXP量表相关较高的聚焦等级量表(Focusing RatingScale,FRS)[11],这些量表已经用于多项考察咨询效果的研究中[12]。聚焦后调查问卷(Post-Focusing Questionnaire,PFQ)和聚焦后检查表(Post-Focusing Checklist,PFC)则更多用于聚焦后的效果评估[13],临床中使用最多的还是EXP量表。因EXP量表的简洁易懂、操作方便,聚焦取向疗法引入中国后,在国内咨询师训练中使用最多的也是EXP量表。 在效果研究方面,近30年来国外很多学者围绕FOT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疗效方面,有研究表明体验水平与治疗效果显著相关[14];聚焦对咨询效果有显著促进作用[15]。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如何提升体验水平和聚焦能力、“整理空间”的效果等方面[16][17][18],如有多项研究发现,个体的体验水平和聚焦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19][20]。 在应用研究方面,随着疗效研究的成果,FOT在国外还被广泛用于处理创伤、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21][22][23][24]、家庭暴力问题[25]和物质滥用成瘾问题[26]等方面的治疗。研究对象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把聚焦用于犯人[27]、精神病患者[28][29]、抑郁症患者[30][31]、癌症患者[32]等群体也疗效显著;还有的学者将聚焦运用于老人[33]、儿童青少年[34][35]、父母[36]、老师[37]、夫妻伴侣[34][38][39]等正常人群,以协助老人调适心态、帮助儿童青少年有效管理情绪和完成自我认同等、影响父母更恰当地教养孩子、指导老师减压和心理保健、建立理想的亲密关系等;另外还有学者针对南亚地区的女性运用聚焦取向艺术疗法治疗焦虑、抑郁的研究,具有显著的效果并有待于推广[40]。因FOT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学习和受训,已经在临床中开始运用并取得很好效果,但尚缺乏相关文献研究。 3.聚焦取向心理疗法在国内外的发展 3.1聚焦在国际的发展 聚焦取向心理疗法在当代西方临床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领域,出现多样化发展和整合发展的趋势。至今,除了经典的聚焦疗法外,已经发展出多种聚焦的新分支疗法:(1)美国的克纳尔 (AnnWeiserCornel,中文名叫恭安慧)博士和芭芭拉(Barbara Mc Gavin)发展了强调人类与体验的内在关系的内在关系聚焦疗法(Inner Relationship Focusing,IRF)[41];(2)加拿大学者凯文、凯伦等发展的全身聚焦疗法(The WholebodyFocusing)[42][43],是一种将身体与环境结合起来,通过伙伴合作的镜映作用来激活自身机体自然智慧进行心理治疗和康复的方式[22];(3)美国的劳拉博士等创立了聚焦取向艺术治疗(Focusing-Oriented Art Therapy,FOAT),这是将音乐、绘画、粘土、艺术、舞蹈等方式作为媒介,进行聚焦表达性的技术[44];这里面还包括了日本的池见阳博士原创,与中国心理咨询师徐钧一起合作,在汉字基础上发展了在亚洲汉文化地区适用的汉字聚焦,是聚焦在亚洲本土化的进展之一[45];(4)在儿童辅导方面,荷兰、加拿大、美国等地的学者运用并发展了儿童聚焦技术(The Children Focusing)[46],并日趋成熟,是通过艺术方式协助儿童更好地进行心理发育和处理焦虑等困扰。(5)聚焦还运用于巴基斯坦、阿富汗、拉丁美洲、亚洲等不同地区的不同社群,发展出增加团结和创伤修复的社区健康聚焦工作模型(CommunityWellness Focusing)[47]);(6)加拿大的克莱因博士发展了强调临床的咨访双元互动性和坦诚性的交互聚焦技术(InteractiveFocusingTherapy,RFT)[48]。 与此同时,由于有较好的疗效研究,其他流派治疗师也开始将聚焦整合到自己的临床工作中,这本身也是简德林所鼓励的。例如著名的个人和婚姻治疗的临床心理疗法——情绪聚焦疗法(E-motion Focusing Therapy,EFT)以聚焦体验过程理论和技术为技术,让个案可以在的安全环境中经历体验到各种情绪,用以帮助人们接受、表达、调节、理解并转换情绪,并已有相关的实证研究[49][50]。 3.2聚焦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FOT在国际心理治疗领域的蓬勃发展,近五年,在中国土地上也引进了聚焦取向心理疗法的种子,并开始逐渐发展和成长。2008年,中国学者徐钧和叶斌博士将聚焦取向心理疗法训练引进中国。由英国的坎贝尔博士、美国的克纳尔博士、日本聚焦学会的创始主席池见阳博士、日本聚焦学会前主席吉良安之博士、日本学者前田满寿美和伊藤三枝子、中国大陆的国际聚焦协调员徐钧的国际训练团队等一起合作教学,至今已经有七百多人次接受了专业系统训练,并建立了与国际聚焦学会接轨的聚焦训练认证系统,目前已有34人经过考试获得国际聚焦学会认证的聚焦取向心理疗法师证书(FOT)。同时,国内已陆续出版了多本中译的聚焦著作,如简德林的《聚焦“心理”生命自觉之道》(Focusing)[51]、坎贝尔的《聚焦取向心理 疗 法》(The focusing-oriented Councelling Primer)[52]。《爱与亲密》[53]尽管如此,聚焦的相关文献研究还很匮乏[54],尚需更多的国内学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探索,以推进FOT在国内心理学的良性发展。 聚焦取向心理疗法作为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新发展,历史不长,但在国际领域发展迅速。而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中国的心理学家来说,还相对陌生,有待全面学习、加强实践。 4.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聚焦取向心理疗法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和临床效果已经初步得到验证,但仍有十分广阔的研究空间值得未来探索。 第一,丰富FOT的临床实证研究:目前关于FOT临床效果的实证研究数量及深度尚有待增加和深化,研究中被试样本与测量工具方面也可进一步扩展和完善。未来可在更广泛的临床领域对FOT的有效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更严谨地实证研究,如可以探索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治疗效果?这些疗效与咨询师和来访者本身的特质有无关系?在体验发生和转变过程中有无脑电变化等。 第二,拓展与其他治疗流派的整合研究:治疗方法的整合运用,不仅可以提高疗效,更能帮助我们更全面理解心理治疗机制。以往的研究进行了FOT与其他不同疗法间的对比[55],也有研究者已经开始试着将FOT与艺术治疗、家庭治疗等流派放入更大的框架下加以整合运用[44][49],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更广泛地探讨FOT与不同流派的相互融合,如FOT与当今中西方心理学研究热点的正念训练[56][57]、与历史悠久的精神分析、与第三代行为疗法之一接纳和承诺疗法[58]的整合研究等,进而探讨不同疗法间相互补充协同作用的可能性。 第三,拓宽应用领域:FOT不仅用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其在应对日常生活压力、处理负向情绪、调整心身症状等方面也有帮助。如可以尝试应用于大学生、职场白领或社区居民,运用FOT中的一些技术作为一种自我保健方式,以帮助人们自助减压,做好情绪管理,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