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与用血量、输血人次、输
【作者机构】济源市中心血站质控科 【分 类 号】R457.1 【分类导航】医药、卫生->临床医学->治疗学->血液疗法 【关 键 词】非传染性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品种 【摘 要】目的探讨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与用血量、输血人次、输血品种的关系。方法对146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用血量、输血人次、人均输血量、血浆占比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0%(146/72 054),其中,2015年与2014年、2018年与2017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过敏反应占54.11%(79/146),发热反应占39.73%(58/146),其他反应占6.16%(9/146);输注红细胞类、血浆类、红细胞类+血浆类成分引起过敏反应分别占16.45%、43.04%、40.51%,引起发热反应分别占70.69%、8.62%、20.69%;人均输血量3.6U,平均血浆占比49.08%。结论合理使用血液制品,降低临床用血血浆占比,可进一步减低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某三甲医院131例次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第6期 目的分析该院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患者的输注效果,为临床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该院2015-2018年《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及相关记录,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和特点,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输注效果。结果 2015-2018年共输血35 363例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1例次,总发生率为0.37%,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龄段人群均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女性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分别占57.25%和38.17%。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血小板最高,为0.78%,悬浮红细胞次之,为0.41%。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例次随自体血回输增多而逐年递减。输注同样剂量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病例组输注效果均明显差于对照组(P <0.05)。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降低,自体血回输对减少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有一定作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把握血液成分输注指征,持续开展并扩大自体输血覆盖面,保障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 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与用血量、输血人次、输血品种的关系探讨[J].临床研究,2020,第5期 目的探讨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与用血量、输血人次、输血品种的关系。方法对146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用血量、输血人次、人均输血量、血浆占比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0%(146/72 054),其中,2015年与2014年、2018年与2017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过敏反应占54.11%(79/146),发热反应占39.73%(58/146),其他反应占6.16%(9/146);输注红细胞类、血浆类、红细胞类+血浆类成分引起过敏反应分别占16.45%、43.04%、40.51%,引起发热反应分别占70.69%、8.62%、20.69%;人均输血量3.6U,平均血浆占比49.08%。结论合理使用血液制品,降低临床用血血浆占比,可进一步减低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中国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及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第4期 随着现代化输血技术的发展及输血操作的不断规范,输血治疗已从全血输注发展为成分输血,既节约了供血资源,也大幅降低了输血风险,但输血不良反应却仍难以避免。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轻者出现发热或过敏,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故不良反应监测一直是临床输血工作的重点。本文就中国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 某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第4期 目的分析某院63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保障输血安全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发生的63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63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40例,占63.49%;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15例,占23.81%;其他反应8例,占12.70%。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及孕产史者59例,占93.65%。研究期间该院报告的63例输血不良反应均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为急性反应。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且多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要加强临床用血科室和输血科的沟通和交流,以便识别潜在问题,要重视输血不良反应高危群体,如有输血史和孕产史以及老、弱、病重患者,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和规避风险,共同合作才能使用血更安全、更合理。 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降低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第2期 目的比较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降低作用。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红细胞、单采血小板三种血液成分输血治疗的17 834人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12 279例患者行常规输血,5 555例患者行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比常规输血与输少白细胞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输血患者相比,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输血中运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充分合理运用血液,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在临床输血中优先考虑使用。 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第1期 目的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科学合理的用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82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对反应类型及血液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输血37 686人次,输血反应82人次,输血不良反应率0.22%;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明显高于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明显高于其他反应,血小板输血反应率明显高于红细胞,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院输血反应率逐年下降,对医务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及时准确上报输血反应,科学合理的用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细节管理对提高血库工作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9,第101期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对提高血站血库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血站实施细节管理前后血库工作资料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工作质量,指标包括血液收回率、输血不良反应率、临床合理用血率、血站血库工作人员与医护人员输血知识掌握率。结果实施细节管理后,血液收回率、血站血库工作人员和医院医护人员输血知识掌握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合理用血率与实施细节管理前相比差异显著,实施细节管理后效果更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细节管理实施后,血库工作质量显著提升,合理用血明显增强,因血液质量而退回率明显下降,输血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同时血站血库工作人员与医院医护人员输血知识掌握率更高,建议在医院、血站工作中推广使用该管理方法。 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以及应对措施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第49期 目的 分析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7月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病例415例,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输血不良反应中科室占比情况以及血液成分、血液制品构成情况。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3%,其中过敏反应70.1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9.40%,溶血反应0.48%。各血液成分中,血浆所占比例最高(40.24%),洗涤红细胞最低(0.72%)。各科室中,外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62%),且各科室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各血液制品中,浓缩血小板最高(4.14%),洗涤红细胞最低(0.24%),且各血液制品间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发热最常见,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输血,准确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知识,认真执行各操作规程。 输血不良反应对输血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第33期 目的观察研究输血不良反应对输血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某医院的23例在输血过程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23例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输血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输血有效率为21.7%,对照组输血有效率为87.0%,差异明显(P <0.05)。输血不良反应中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其约占输血不良反应总例数的43.5%。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以及血小板不良反应。存在过敏史、输血史以及年龄<18周岁者更易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会降低输血疗效,对于极易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高危险人群要特别注意,以便提高临床输血效果及输血安全性。 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第29期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84例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市医疗机构接受输血治疗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冰冻血浆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8.81%,冷沉淀输血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3%,悬浮红细胞输血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90%,机采血小板输血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95%.患者年龄、有无输血史以及有无过敏史等均为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P<0.05),患者性别对输血不良反应无影响(P>0.05).结论:输注血浆、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后患者出现过敏反应以及发热反应的风险较高,必须根据患者年龄等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高输血安全性以及临床治疗效果.